首页 未分类

五帝三皇学术方向的前后经过

2022-08-16 16:34 共有0 条评论 79 Views

    五帝三皇学术方向的前后经过

                                       作者:红小兵

汉朝学者司马迁写《史记》以《五帝本纪》为开篇之作(插图1),唐朝学者司马贞补遗了《三皇本纪》,一前一后两位学者铸就了《史记》的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①。《史记》作为历史工具书,承载着一个社会群体的光荣与梦想,《史记》能够出现五帝三皇的祖先排列顺序,使一些人吃亏也有人占了便宜,可有谁会为这个错误的学术方向负责呢?

三皇五帝才是正常的祖先排列顺序。三皇位列五帝之前、五帝排在三皇之后②,才符合三皇五帝的祖先排列顺序。而《史记》把《五帝本纪》列在《三皇本纪》之前,这种五帝三皇的祖先排列顺序,显然有悖于三皇五帝的次序。五帝三皇与三皇五帝的反差使这个学术话题值得深究,也值得广泛探讨。

近代学者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诗作中(插图2、插图3)这样写道:“五帝三皇神仙事,骗了无涯过客”的字句③。这是近代学者对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以《史记》为主导)的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指明了病症所在,这是在1964年春天写下的五帝三皇蒙骗无数读书人的字句,这是学术理论界最近一百年以来率先指明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具有欺骗读书人思想的学术认知或学术观点。

1

2

3

《周礼·春官》:“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周礼》在说三皇五帝,世人也说三皇五帝,明明就是三皇五帝,可《史记》怎是五帝三皇的祖先排列顺序?究其因由,这里既有封建迷信学者的浮云潦草与漫不经心,又有《史记》作者变换祖先排位顺序的学术手法之高明,上下两层关系相互交错,使一代又一代读书人以为《史记》的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就是三皇五帝,也有学者认为《史记》的五帝三皇与三皇五帝祖先排列顺序差不多少,没有太大的学术危害,这都是学者自身学术思想粗糙与学者学术手法粗暴,外加学者不认真思考问题造成的认知差异。《史记》的五帝三皇的祖先排列顺序是病④,拖延时间越久越难治愈,通过《史记》培养出来五帝三皇迷信思想的读书人越多,人类距离文明社会就会越远。近代学者毛泽东认真读书,既不流俗于浮云潦草的读书人,又有独到观点不人云亦云,他能够确定五帝三皇的祖先排列顺序,显然是经过了大量阅读与独立思考的。

 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的言论源起

凡出错之事,既有前因,又有后果。因在前,果在后,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与果前后遥相呼应,见因可循果,见果可循因,顺藤摸瓜这属于掌握自然规律。

《史记》的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也是严重的学术理论事故。五帝三皇的祖先排列顺序不是汉朝时期突然出现的,也不是司马迁这个学者的独立观点,而是整个汉朝时期普遍存在的学术潮流现象,这属于周秦汉时期历史文化发展方向所孕育出来的结果。《史记》的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只是后果,若要寻找前因须向前推,以遵循自然规律和掌握自然规律。

在春秋时期已有五帝三皇概念的出现。春秋时期曾有学者将黄帝、或轩辕黄帝排列在神农炎帝、伏羲太昊之前,像这种颠三倒四的祖先排列顺序是一种历史文化观念转型的信号释放,也是学术理论即将发生扭曲变形的起点,还是封建社会迷信思想的形成起点。尽管痕迹是微弱的,但它却比司马迁写出五帝三皇的《史记》早了五百多年。

《左传·昭十七年》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郯子和鲁昭公这段谈话,是按照“黄帝、炎帝、共工、太昊、少昊”顺序进行排列的,黄帝占据着首席位置,炎帝和太昊排列在黄帝之后,这段话没把祖先按照历史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越绝书·宝剑篇》载:“风胡子答:时各有使然,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臧。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风胡子和楚昭王这段谈话,是按照“轩辕、神农、赫胥,黄帝,禹”顺序进行排列的,轩辕列在神农前,这里没有按照祖先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以石为兵、以玉为兵、以铜为兵是合情合理的历史顺序,可是石器时代的轩辕遇到了玉器时代的黄帝,难道此轩辕不是彼黄帝?

郯子与鲁昭公、楚昭王与风胡子四人同属春秋时期学者(插图4),分别与孔子有些交集、交流、交往,论年纪都与孔子同期。这四位学者将黄帝或轩辕氏列在其他帝王前,并没有依照历史进程或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祖先排列,这就是五帝三皇学术方向的缘起之势。

4

像这种为了突出轩辕黄帝而故意打破祖先排列顺序或颠倒三皇五帝先后顺序的学术手法,不仅出现在春秋时期,在秦汉和魏晋时期也很流行,但凡有上古帝王扎堆出现的字句里,或在后世学者注疏前朝文章时,同样存在着颠三倒四的祖先排列手法。将轩辕黄帝位列祖先首席位置,也是司马迁写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的《史记》的主要目的。

《春秋左传注·昭公十七年》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杜注,共工以诸侯霸有九州者,在神农前,大皞后,亦受水瑞以水名官。”这是魏晋时期学者杜预给《春秋左传注》作注时的学术观点,杜预认为祖先应该按照“太昊、共工、神农”这个顺序进行排列,而《春秋左传注》里则是按照黄帝、炎帝、共工、大皞、少皞这种顺序排列的。

经过对《左传》、《越绝书》、《春秋左传注》三段历史文献的梳理和佐证,五帝三皇学术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左传》和《越绝书》,定型于汉朝时期的《史记》,这是古代历史文献展示出来的学术证据。

这股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的学术潮流,从说到做、从言到行存在着一个升级转变过程。有言无行,是指郯子、鲁昭公、楚昭王、风胡子,他们只作为五帝三皇学术观点的言说者,而非实行者,孔子删书才是五帝三皇学术潮流的主要责任人与实行者。

                   第二节   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的落笔成书

《尚书序疏》引《尚书纬》载:“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举尧舜、删《尚书》、换祖先、易礼制,《尚书》原有3240篇被孔子删去3120篇,剩余120篇是后世读到的《尚书》。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学术理论界,从孔子删书到末代衍圣公孔令贻始终都在坚持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的历史文化研究手段。

孔子删书去史的目的是什么?孔子欲举尧舜为祖先,其学术观点因《尚书》的存在而不能成立,他只有烧毁《尚书》或剔除《尚书》当中的真实历史或异族祖先史才能实现自己的学术观点,才能成功给全社会换祖先。孔子欲举尧舜必删《尚书》,不删《尚书》便举不起尧舜。于是孔子开启了删书、去史、换祖先的学术之路。

郯子、鲁昭公、楚昭王、风胡子只是言论了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而孔子修删《尚书》则是付诸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的实际行动上来。有言有行、从言到行,是从言论五帝三皇升级到践行五帝三皇质与量同时发生了转变,孔子在五帝三皇学术方向里堪称学术旗帜、学术标杆、学术领袖、学术舵手。

汉朝学者司马迁写《史记》,魏晋学者荀勖修《竹书纪年》,荀勖和司马迁是受孔子“删书、去史、换祖先、改摇篮”的学术手段影响,司马迁写出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的《史记》,荀勖撰写出夏商周晋(没三皇、没五帝、没秦、没汉的祖先史)排列顺序的《竹书纪年》。孔子亲手打造的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的史学方向,得到了《史记》和《竹书纪年》的加持与陪伴,又得“废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加持,其势如虹,无人能挡。

《史记》是汉朝学者司马迁所著,以《五帝本纪》为开篇,《三皇本纪》属唐朝时期补遗进来;《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学者著作,后经晋朝学者荀勖编撰,以夏禹历史为开篇,没五帝,也没三皇,还没秦汉;《尚书》是周朝之前累世著作,经春秋时期学者孔子删修,以尧舜为开篇,删去了轩辕与颛顼史,也删去了三皇史,还删除了原始公有制社会的发展轨迹,仅残留下来百分之六;《史记》、《竹书纪年》、《尚书》这三本史书,分别给中国社会替换了三次祖先,一个举轩辕黄帝为祖先、一个举尧舜为祖先、一个举夏禹为祖先。孔子、司马迁、荀勖三位学者分别给中国社会换了三个不同的祖先。孔子删改《尚书》遭到学术界的异议与争议,而《史记》却深得封建统治者的欢欣,于是我们的学术理论界开始陷入漫长的五帝三皇旋涡中轮回,陷入循环发展而不能自拔的地步。

《论衡·卷第二十八正说篇》载:“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滑习辞语。苟名一师之学,趋为师教授,及时蚤仕,汲汲竞进,不暇留精用心,考实根核。故虚说传而不绝,实事没而不见,五经并失其实。”

《尚书序》载:“先君孔子……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迄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汉书·艺文志》载:“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史记·孔子世家》载:“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

《上博简·君子为礼》载:“子贡说,禹治天下之川,子治《诗》《书》。”

《七略》载:“《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韩愈·读荀》载:“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

古代学者也曾议论过孔子删书去史的事情,近代学者傅斯年、顾颉刚、袁行霈、金景芳等学者也分别谈论过孔子删书去史之事,只是谈论删书去史的表面现象,既没有深入到删书去史是为换祖先之深度,又没有深入到换祖先将会涉及到更改中华文明起源地的深度。

《孔子大辞典·生平事迹·事迹传说·删书》:“指孔子删定编撰《尚书》。据《史记》、《汉书》记载孔子曾删定编撰《尚书》。《尚书》乃上古之书。孔子曾选取史官所藏上古重要典诰,上起《尧典》,下讫《秦誓》,加以删定编撰,相传共有百篇。行文至此,《孔子大辞典》收集了孔子删书去史之事,也算是可以盖棺定论了。

《尚书》、《史记》、《竹书纪年》三本古代史书,分别给中国社会换了三个不同祖先,一个举尧舜、一个举轩辕黄帝、一个举夏禹,古代学者就可以任意换祖先?这种任性的学术态度既不认真、又不严谨、也不符合学术理论界的常理。拜五帝为祖先与拜三皇为祖先两者之间,差距有多大?孔子、司马迁、荀勖等古代修史者,到底想隐藏啥或掩饰什么?但凡学术作假必有痕迹或轨迹,我们会通过考古学材料的配合,去揭示古代学者学术作假的手段。

第三节  删书、去史、换祖先只是学术游戏,上古之事谎言多多

据《史记》载,三皇有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有轩辕、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三皇时期,有伏羲、女娲属东夷两昊部落首领,有神农、听訞属华夏部落首领,神农与伏羲两股政权势力都在追求一夫一妻、氏族联姻和选举制度,没有多妻和世袭制度的影子。五帝时期,有轩辕、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构成了华夏部落首领,共同追求一夫多妻和世袭制度。因为三皇与五帝的部落政权势力之间文化追求差异巨大,所以膜拜三皇或膜拜五帝确实存在着云泥之别。读书人膜拜五帝的私有制为偶像和膜拜三皇的公有制为偶像,绝对是不一样的。

5

6

伏羲又称太昊。伏羲在给东夷两昊部落设置图腾制度时⑤,设祝鸠氏主掌司徒官职,红山文化祝鸠氏图腾玉器为证(插图5),这里属于教育制度起源点;还设爽鸠氏掌司寇官职,爽鸠氏属于司法制度起源点;再设玄鸟、伯赵、青鸟、丹鸟氏掌司分司至司启司闭⑦等官职(插图6),这几种鸟图腾玉器属于天时历法或节气制度的起源点;又设五雉为五工正,主掌手工制造业,这也是经济发展史的起源点;伏羲太昊设置部落政权机构之时,还设置教育、司法、节气、经济、农牧业、手工业、行政业等机构(插图7),而华夏五帝部落没有设置这些行政机构和政治制度的影子,既说明五帝并没有继承三皇的政治目标,也说明五帝没有继承公有制社会的文明形态,还说明古代儒家学者只能替换表面却无法更换内里。

7

按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司法制度起源于夏朝时期、节气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这是经过儒家学者三次换祖先以后获得的数据。我国原本在5500年前的伏羲太昊部落时期就已经拥有教育机构,在5500年前就拥有司法机构,在5500年前就拥有节气机构,在5500年前就拥有手工业机构、农牧业机构,由于孔子、司马迁、荀勖三次替换祖先,迫使各种发展史被截断、斩断、切断,本该具有5500年的教育发展史如今变成了3000年教育发展史,原本具有5500年的节气发展史如今变成了2300年的节气发展史(按24节气申遗成功为据),原本具有5500年的司法制度发展史被迫变成了4000年的司法发展史。儒家学者没换祖先之前,教育、司法、节气发展史是同时起源于5500年前的伏羲太昊部落;儒家学者换祖先以后,我国的教育制度、司法制度、节气制度分别起源于夏朝、周朝、战国三个历史时期;换祖先与不换祖先差距太大,而且是质与量两个方面同时存在着差异变化,这也是儒家学者换祖先当时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按阴阳辩证方法起源⑧自8200年前兴隆洼文化玉器当中(插图8),又按学者梁启超认为阴阳文化起源于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这是数量上的差距与变化。有中国学者说西方辩证方法是科学,又有中国学者说阴阳辩证方法是迷信思想大本营,这是质量上的差距与变化。质量与数量两个方面共同存在差距,说明五帝三皇学者或儒家学者是无法进行独立思考也无法进行正常学术研究工作的,他们只会进行学术搅局与随声附和。西方辩证方法起源于2500年前的古希腊时期,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证;阴阳辩证方法起源于兴隆洼文化玉器当中,西方辩证方法比东方阴阳辩证方法晚了5700年,这才开始探讨到学术问题的本质,我们为何不用8200年前的阴阳辩证方法与西方辩证方法进行争论呢?五帝三皇学者或儒家学者不仅剪短、截断、缩短了阴阳文化的发展史,还把阴阳辩证方法定义成迷信思想大本营,这两个学术观点的出现,既糟蹋着中医理论,又坑害着中国文化的本质。

8

换与不换祖先,具有云泥之别。不换祖先是三皇五帝,中华文明的祖先是伏羲太昊,有东夷两昊部落领地和红山文化地望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换祖先形成了五帝三皇顺序,轩辕黄帝部落领地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仰韶文化遗址所在的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摇篮。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应由五帝三皇学者说了算,还是由考古学数据说了算?这个问题仍需要公开讨论。现代学者学术作假是学术作假,古代学者学术作假也是学术作假,学术作假没有时间概念也不论早晚,都属于学术作假范畴。学术作假时间越早,骗人就越多;学术作假的论文越多,害人就越深越重。质与量,同样也是相辅相成的。

五帝政权没有继承三皇政权的文化形式与文明形式。三皇政权选择了一夫一妻和选举式的社会发展形式,属于公有制文化特点,五帝政权实行了一夫多妻和世袭制度社会发展形式⑨,属于私有制文化特点。五帝没有继承三皇时期公有制文明特征与大道至简的文化手段,自然也就谈不上传承文明与传承文化。儒家三次修史、三次换祖先才成功抵制、抵御、抵抗了三皇时期公有制文化,也成功抑制着中华文明的健康发展。也许,五帝三皇学者至今也没弄明白啥是文化与文明,毕竟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已经逆向运行2500多年,中华文明已非常人所能理解的高度。

《尚书》、《史记》、《竹书纪年》三本历史工具书,共同抵制着三皇时代公有制社会历史发展足迹;抵御着公有制社会的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司法制度、经济制度,手工业发展模式、农牧业发展模式痕迹;抵抗着公有制社会的文明轨迹,把读书人引导进入封建迷信思想里绕弯子、兜圈子、转迷溜。

第四节   五帝三皇学者对文明起源话题普遍持有模棱两可态度

我们该把《史记》定义成五帝三皇学术思想的大本营?还是该把孔子删书去史换祖先定义成为五帝三皇学术思想大本营?还是该把2000多年的儒家学术思想定义为五帝三皇思想的大本营?因为《史记》和孔子前后相差500年,儒家学术思想和孔子前后相差2500年,我们既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又需要看看别人的意见与建议,这样才叫公平对待问题。五帝三皇学术方向是由《史记》扛,是由孔子扛,还是由儒家学者一起扛,这确实是个不小的学术工程。

我们在研究红山文化玉器与上古史的时候,在翻阅古代历史文献资料时发现了这个隐秘的颠三倒四学术手法,古代学者把轩辕氏放在神农氏与太昊之前,久而久之才形成了五帝三皇的学术思想,并逐渐扩大成为五帝三皇的学术方向,随着五帝三皇学者队伍扩大,他们如洪水猛兽一般迅速封存了东方文明标准,以至于现代的中国社会迫不得已才使用西方文明标准进行社会生产与生活发展。

在汉代之时,就有学者言论儒家删书去史的危害性,由于封建统治者追捧孔子,导致删书去史换祖先一事拖延至今,直到1964年毛泽东学者提出“五帝三皇骗得无涯过客”,算是将儒家学者参与学术作假被实锤了。

《抱朴子·内篇论仙》载:“昔王莽引典坟以饰其邪,不可谓儒者,皆为篡盗也。”后儒喜欢吹捧前儒,这是五帝三皇学者具有的共同特点,但著述《抱朴子》的道家学者却总能说出学术作假的实情,因为道家有别于儒家。

《抱朴子·内篇明本》载:“而班固以史迁先黄老而后六经,谓迁为谬。夫迁之洽闻,旁综幽隐,沙汰事物之臧否,覈实古人之邪正。……..世间浅近者多众,而深远者少,少不胜众,由来已久。”晋朝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书中调侃班固与司马迁,并跟随班固的观点确定司马迁参与了学术作弊。

起初我不明白为何要把司马迁划入儒家学派,时间久了我才反应过来,但凡在史学作弊,或参与换祖先,或参与学术作假者,都被划入篡史、去史、修史换祖先的五帝三皇这一派。派者,永之反也。永者,天道永恒也。顺天道者无门无派,遵循天地大道故而不争。

世间事,总赶巧,正经事我都忙不过来,却要抽时间去解释古代学术造假问题。就连三皇五帝的历史与红山文化图腾制度研究我都忙不过来,却要抽出时间来剖析五帝三皇学术思想和儒家换祖先的学术手段,光阴不待我啊!

先知者先觉,后知者后觉,不知者不觉。先知者已将《尚书》、《史记》、《竹书纪年》定义为五帝三皇学术思想的历史工具书,这三本书跟三皇五帝的真实上古历史挨不上。不觉者却在以五帝三皇学术思想继续使人昏昏昭昭着。先知者和不觉者之间具有一道学术认知的鸿沟,这道鸿沟就是五帝三皇与三皇五帝之间的距离。究其因由,还是学者自身对五帝三皇学术研究方法的形成认知不够,所以才误把五帝三皇的《史记》当成了三皇五帝历史进行学术研究。思想模糊与概念模糊是学者自身的认知能力问题,学者须提高自身的辨别、识别、分别、区别事物能力,方可进行上古史研究或其他事物研究。

小 结

从五帝三皇学术方向的落笔成书到现在,历史已经走过了2500年的进程,在这些年间读书人无计其数,独有司马贞和毛泽东两位学者算是有思想的学者,其中一位看出《史记》举五帝本纪为开篇存在着学术硬伤,于是补遗了《三皇本纪》;一位是指明二十四史的五帝三皇具有骗人意图,于是写下诗词为证;古往今来红尘滚滚,二位学者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才能做出不俗的学术观点。在这2500年的历史进程里,言论孔子删《尚书》者比比皆是,普遍是浮浅的认为删书只为去史,还有甚者夸赞孔子删书去史功德无量,这些五帝三皇学者并没有意识到删书、去史是为了换祖先、改摇篮这个深度,更没有意识到删书、去史、换祖先、改摇篮是为欺骗读书人、蒙蔽读书人、愚弄读书人为目的的深度。既然学者没有深度,何来文化思想?

中国从原始公有制走进原始私有制的转轨过程,是如何进行文化改革的?古往今来鲜有学术研究,多数是学术谎言和吹嘘扯皮,五帝三皇学者还认为中国文化起源于私有制,这是因为五帝三皇读书人普遍不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才有了2500年的五帝三皇史学逆行的旅程。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给五帝三皇读书人输入三皇五帝独立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也只有伏羲太昊的识字教育方法才能化解这股学术失信造成的信任危机。

天地之道与人世之理合称为道理,伏羲太昊设置红山文化图腾制度时依据天地人之道布局了东方道理,东方道理虽比古希腊时期的西方哲学早了3000年,现代人却很少写论文去追究这里面的差距,因为学者只是一个吃饭工具,也只是五帝三皇学术方向的一个道具,不会独立思考问题,自然谈不上有思想。

备注:

①颜祥富:《五帝三皇与三皇五帝之间的差异对比》,腾讯网,2021年1月11日;

②颜祥富:《论<史记·五帝本纪>与<史记·三皇本纪>的先后顺序问题》,北京青年网,2019年7月22日;

③徐中远:《毛泽东是怎样读二十四史的》,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2年8月;、

④颜祥富:《半截史和半截史学者对文化的伤害》,吉林资讯网,2020年2月14日;

⑤颜祥富:《图腾制度里留下的伏羲布道痕迹》,全球经济网,2018年3月21日;

⑥颜祥富:《红山文化鸟形玉器研究》,《第十一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文集》,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编,2016年8月;

⑦颜祥富:《8种节气的设置及其相关问题》,东盟网,2018年3月3日;

⑧颜祥富:《阴阳文化的特征与分析》,《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西安交大2014年6期;

⑨颜祥富:《多妻与世袭制度的终始说》,搜狐网,2017年5月19日;

发表评论

 
  1. 还没有任何评论,你来说两句吧

 

发表回复